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职称外语考试弊病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职称外语考试弊病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为什么有些人那么讨厌职称制度?
每一种涉及利益的制度,总是半人喜欢半人厌。喜欢的人经过一定的努力,得到了相关的受益,自不必多言。那比较讨厌职称制度的,会是谁呢?
一、有能力、也有业绩,他们或许多次申请职称,但是就是不如愿,也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,自己就是得不到那个资格。我身边就有一位这样的教导主任,她勤恳工作,奖项也不少,但是申请了三次中小学教师系列副高级职称就是通不过。此等人员有所厌烦职称制度是可以理解的。
于我本人申请副高一次通过,以及帮助其他三位同学做的申请材料同样一次成功的经验来看,那些业绩优秀,多次申请不成功者,应该是因为职称条件中的某一项,佐证材料不够充分造成的。比如德育工作佐证材料,此处可以上传一些指导学生进行爱国读书活动等荣誉证书等。
二、有工作能力,业绩也不错。但是不重视整理或者不会整理申请职称材料,他们自然不喜欢职称制度。
三、工作能力不强、业绩不好。他们当然喜欢大锅饭,而讨厌职称制度,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收入距离。
结语:每一种制度的长期存在,肯定有它存在必要。职称制度也不例外,难道你有更好的面面俱到的激励机制?所以在它还没有被取缔之前,受体制的人员,唯有去正视它的存在,想要得到认可,就努力去攻克它,抱怨只能让自己更沮丧。
class="QIHEIHQaf0cc135746b3e12 link-at" data-uid="2559282***4833264" href="***s://***.wukong***/user/?uid=2559282***4833264" target="_blank" 热心教育问题。欢迎您关注,一起分享教育教学经验,一起探讨教育教学问题。
(图片来源网络,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)
评职称这个制度,不知谁发明确定施行的。从长期的实践看,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。靠评职称评出来发明创造,评出积极性,评出了效益吗?根本没有,而且起到一些副作用。
两弹一星功勋,袁隆平,屠呦呦等有贡献的科学家是评职称评出来的吗?
个人曾参加评职称的历程,单位整几个高学历的人物,组成评选委员会,借助手中权利行事,一切以文凭为中心和衡量标准,***、托关系、走后门就开始了。各种证书一大摞,到后来一点作用都没有,反而让一些善于***的人钻了空子,起到了消极作用。
在一切以文凭,职称,头衔的大潮中,***盛行,不能不说是一场笑话。
因为职称就有了一条灰色的产业链,从论文洗稿到版面费到评审中的猫腻,哪一个环节都很难体现职称的客观公正评价,反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恶俗的风气,即不花钱是评不了职称的,这无疑把一个清白的事沾上浓浓的铜臭气,让一些清高的真才实学者不屑一顾,因为一些有高级职称的人往往就是个名头,其本人实没有什么名堂,让人心悦诚服,而且那些靠钱买来的职称尽管让他们名利双收,但只要羞耻感的人一定不会心安理得,除非是无行文人。
怎么评也不好使,这是由教师的工作特点所决定了的。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属于脑力劳动,工作过程中需要付出思想情感,就这样的工作,你怎么量化,怎么评审?你要记住,在教育上能够量化的东西都是教育的皮毛、枝节,譬如,任了几个班的课,迟到了几次,写了多少教案等等。真正属于教育本质性的东西,你永远无法量化。有的教师在家里都考虑教育学生的问题,也有的教师即使在学校也总考虑家里的事,你说怎么量化?
3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,让我逐渐发现,职称在运行过程中,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。
问题一:职称与工资待遇挂钩——造成了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现象。同是一个单位的同事,工作量基本相同,教育教学效果没有什么差别,而中级职称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初级职称教师的要高出一倍来,而且职称越高,工资报酬差别越大。——职称完全可以不与工资待遇挂钩的。
问题二:职评漏洞太多。某些“有路子、有关系”等等的教师可以轻而易举的一路绿灯地晋升更高的职称。在职评时,以下面保送上去的为主;只是注重看材料,不注重实地调查或者是考察;谁给某些评委“打招呼”,这个评委就会给谁开绿灯等等。这些职评过程中出现的怪现象,给职称蒙上了“不干净”的东西,让人头疼。——堵住这些漏洞,或可不再让人讨厌职称。
问题三:某些高级职称教师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因为其职称很高而很高,而只是工资很高。因为教学质量有时候并不能反映教师职称的高低,或者说,高级职称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成绩,也是可以说过去的,毕竟学生的学习成绩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的,那么,高级职称教师的工资并不会因为教学质量而受到影响。——考核教师工资收入的是职称,而不是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因素。或许能进能退,才是解决职称的有效办法。
问题四:除非违反规定,职称只升而不降。只要年度考核合格,职称最起码保持不变,而并没有因为教育教学工作受到影响。——这就让个别人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感觉,一旦获得高职称,便可以长期拥有。
问题五:职称有限名额的限制。按照一定的比例设定某一职称的数量,让后来的教师,特别是年轻教师没有或者说很少有晋升更高一级职称的机会,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上进心,同时,也有失公平。——应该打破名额的限制,条件达标的就可以参与职评,并且,一旦成功,就应该有岗有工资。
个人观点,不足为据,仅作参考,谢谢阅读!
教师职称评定,为何备受中小学教师的普遍不满呢?
坑死一线老师了!严重阻碍了大多数老师的工资晋升,形成极大的工资差距,让老师们为晋高一级职称而不择手段,极大地挫伤了老师们的从教积极性,再加上所谓的绩效工资,从老师本来应得的工资中扣30%再去分配,糊弄实在的老师,坚决呼吁即刻取消职称与工资挂钩,呼吁别从老师们100%应得工资中扣除做为绩效,若需要请另想其它办法筹款发绩效工资。
对评职称本人很不满,本人是战斗在一线的语文老师,在小学和同工龄老师相比,应该算不错,第一批评为高级老师。后小中高就无法评比,其一,没时间准备(一线的工作量大,课多,根本挤不出时间准备)。其二,没亲戚没朋友在上头当领导,耗不到面子。其三,没经济送礼(同办公室同事为了弄到小中高,送礼达十几万,那时我家公公生绝症,为了他治疗,家里欠债……)。于是,只得放弃这机会。凭能力和水平,我应该在教学上算佼佼者,平时工作兢兢业业,家长和学生很信任我。学生的成绩及艺术水平居年段首位。可……就是这种不公平的职称,总是会留给有钱有权有时间的人(能上小中高的,基本是校领导)。教育界常会出现不公现象,怎么办?不信,上级清官领导可明查暗访啊!
一线教师对职称评定,普遍感到不满。我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。看看你中招的是哪个?
一、基层不公正修订和执行职称评审制度。
一般情况,各省市职改部门针对有关教师职称评审事宜,每年都会下发一个文件,以规范基层学校评审程序。
但是由于参评教师多而指标名额少,学校在确定上报名单时,就已存在激烈竞争。
学校在按比例推荐参评人选时,往往是根据学校自定的“评分细则”进行的。个别学校领导在制订细则时,有可能会偏向自身利益,从而引起教师的不满。
比如:某校“评分细则”规定“领导业务奖按同档次县级教学奖计分”,老师觉得不公平。更有甚者,某校老师将“不合理”条条上诉到上级裁定时,校长竟扬言:
“如果我评不上,我不上报,你们谁也别想评。”
再如:某校评分细则在计算教龄分时,还额外增加一项“行政领导年限分”等,凡此种种,极易引起教师的不满情绪。
二、领导业务荣誉与一线教师的教学质量荣誉权重不公。
为什么不满?因为不公正!太不公正!看看晋上级的那些人,就知道了,一般说来,按照官职的大小,论资排辈。一般老师,你想都别想,想也白想!为什么呢?晋级的标准领导定,适合领导自己的,赋分就高,比如什么课题,一般教师想弄也弄不到,课题怎么弄的,基本就是一大抄,作用呢,基本是零。既然这样,赋分很高。比如荣誉称号,当然是先有领导的,一般教师要弄到,那就得意思意思,要不,基本没你的份。一般教师都有的,领导处于劣势的,那就极力压低分值,比如教龄。劣势太明显的,对不起,手段更拙劣,比如班主任赋分,每年零点几分,还要上封顶!这样,一般教师就被挡在了领导的后面。像这样的晋级,谁能满意呢?所以,晋级基本就是领导在玩,一般教师只能远离晋级,远离伤害,守住初心,好好工作。不多说了,说多了,都是泪!!!
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挂钩机制,基层一线教师意见很大,其主要原因: 1、评职称人为的因素太多,不是公平公正的。能评上职称的大多是教育系统内外话语权大的人群。有的老师为了能评上职称,不得不向掌握评审权利的人员请客送礼,找人托关系。如今职称评定已丧失了其作用。 2、职称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。由于职称与工资挂钩,低职称的教师与高职称的教师干同样的工作,教育教学质量并不比高职称的差,报酬却低得多。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。 3、教师职称与待遇挂钩,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。已经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,他们工作积极性也没有未评上时那么高了,因为职称也到顶了,干好干坏一个样;有的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,就不在一线上课了,按职称拿工资,一分钱也不会少。 这些问题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待遇挂钩造成的。 (***有关部门可以到基层调查了解这方面情况)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职称外语考试弊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职称外语考试弊病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